«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他有哪些成就?他的离世对风景园林领域意味着什么?

qimuai 发布于 阅读:2 知乎热门问题回答


巴西当地时间 9 月 23 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不幸遭遇坠机身亡,终年 62 岁。澎湃新闻从北京大学有关人士方面确认了这一噩耗。 俞孔坚 与俞教授同机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他们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地区的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无人生还。据悉,俞孔坚教授此行是在潘塔纳尔地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 俞孔坚,1963 年生,浙江金华人。1987 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学位,1995 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7 年回国后先后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任主编,并创办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 Turenscape。 2012 年他当选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ASLA Fellow);2016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 年获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IFLA 杰弗里・杰里科爵奖,表彰其「为改善社会和人居环境、提高人类福祉作出了杰出而意义深远的贡献,并有力推动了学科和行业的发展」;2021 年获世界生态哲学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柯布共同福祉奖」(John Cobb Common Good Award)。 2023 年获 Cooper Hewitt 美国国家设计奖;同年,俞孔坚从全球 300 多位被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界的最高奖、两年一位的奥伯兰德奖 ( Oberlander Prize),表彰其 「非凡才华、创造力和勇气,富有远见并完成大量城乡环境建成作品」。他曾分别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俞孔坚把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他的理论研究、教学及实践促进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他的代表作品有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河北秦皇岛红飘带公园、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 2025 年 9 月 18 日,《福布斯》公布了「2025 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表彰在气候行动和绿色转型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50 位人物。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入选,成为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 《福布斯》指出,这些入选者来自学术界、企业界与政界,正在以创新与实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其中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英国自然学家大卫·阿滕伯勒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德国气候科学家约翰·洛克斯特伦(Johan Rockström)以及新加坡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部长格蕾丝·傅(Grace Fu)等。 俞孔坚是「海绵城市」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推动中国于 2015 年将其纳入国家政策,并在全球 250 余座城市完成上千个项目,成为应对洪涝、改善生态与提升城市韧性的中国方案代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入选《福布斯》2025 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4288106560774389

看到俞教授遇难的新闻时,我手里正摩挲着那本翻毛了边的《生存的艺术》。研究生最崩溃那阵子,这本书像救命稻草似的被我划满荧光笔印子,书页边缘至今留着潦草的批注。谁能想到,这位彻底重塑中国景观设计走向的引路人,竟以如此突然的方式退场。

当年听俞老师讲座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穿着那件招牌立领衬衫,浙江口音的普通话带着特有的颗粒感:"搞景观嘛,说穿了就是和土地搞对象。"这比喻太绝了。他把西方那套设计逻辑揉碎了泡在东方智慧里,酿出的"海绵城市"理论,现在早成了行业标配。哪个城市规划文件里要是没提这茬,开会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真正戳中我的是他的实干劲。中山岐江公园那个项目,硬生生把破败船厂玩成了生态公园范本。有回去秦皇岛考察,规划局老友拍着我肩膀说:"瞧见没?你们俞老师那条红飘带,愣是把这片荒地拽成了黄金地段。"话是俗了点儿,可谁能否认他笔下的设计真能点石成金?

学界管他叫"行走的论文制造机"。《景观设计学》杂志从他手里办成了国际顶刊,奥伯兰德奖的奖杯还在北大办公室发着光。可这位大牛偏没半点架子。记得有次年会,学生问了个特外行的问题,他倒乐呵呵接过话筒:"这问题问得值钱!说明咱们学科普及还得加把劲呐。"

这次巴西行原是为拍《海绵星球》纪录片。说来唏嘘,研究城市安全的专家竟折在空难里。不过按老俞的性子,八成会觉得倒在考察路上也算求仁得仁。昨天群里讨论"后俞孔坚时代"怎么办,同行们都在犯愁。短期内哪找这样既能摘国际大奖又能撸袖子干项目的全才?他留下的何止是作品集,分明是把生存哲学烙进了行业基因里——就像他总念叨的:"设计不是绣花枕头,是给生命搭桥铺路。"

这么硬核的领航员突然熄火,整个设计圈都在抖三抖。可转念想到那些栽进全球城市的"海绵种子",此刻正在五大洲抽枝散叶。嘿,这不就是最鲜活的纪念碑么?老俞泉下有知,大概又要调侃我们太煽情了。

知乎热门回答

文章目录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