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面上99%的智能体,都是工作流

qimuai 发布于 阅读:13 齐木见闻


这两年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嘴上全在聊“智能体”,发布会一个比一个热闹,朋友圈里各种截图,动不动就号称“我们推出了全新的智能体平台”。

可你真点进去用,心里多少会觉得不对劲:这不就是个自动化的工作流吗?说白了,今天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智能体,本质上就是套了个大模型壳子的工作流,差不多能占到九成以上。
市面上99%的智能体,都是工作流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现实。对企业来说,生产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和可控。工作流的好处就在于它确定性强,跑出来的结果可以预测,出错了也能快速排查。

反观真正的智能体,它要有自主决策、能记忆、能规划,可这些能力现在都不够稳。

大模型干活时可能突然跑偏,逻辑断掉,甚至来个“幻觉”,这种东西你敢放到生产线里吗?再加上算力消耗高、成本贵,ROI 算不过来,大家自然就退而求其次,用工作流来解决问题。
市面上99%的智能体,都是工作流
但为什么明明用的是工作流,大家还都说自己在做智能体呢?这就涉及到市场和心理了。

“智能体”听起来更高级,资本和客户一听就有兴趣,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只是在搞自动化。

用户也喜欢这种说法,大家都希望自己在用的是聪明的助手,而不是死板的流程。再加上厂商的包装和宣传,久而久之,这个叫法就成了默认。

你想想,十年前大家都在推“云”,很多其实就是托管服务器,但谁会说自己是“卖托管”的?一定要说自己是“云平台”。
市面上99%的智能体,都是工作流
真正的智能体为什么现在还没法在生产里跑?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自动驾驶喊了这么久,能在高速和园区里跑,但一到复杂的城市道路,风险还是太大(别和我说萝卜快跑)。

医疗 AI 能辅助医生,但你真指望它开药方,监管和责任问题马上就出来了。金融 AI 能帮你分析行情,但要是让它自主交易,出个 bug 可能直接爆仓。

所以说,智能体不是没潜力,而是离企业需要的那种“零容错”还有很大差距。

那是不是要等到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 AGI 来了,才能真正用上生产级的智能体?其实未必。在 AGI 到来之前,很多专用型智能体就能在特定场景里落地。
市面上99%的智能体,都是工作流
比如工厂流水线上的质检智能体,能比人工更快发现次品;快递公司的物流调度智能体,能自动优化路线;银行里的客服质检智能体,能批量检查通话合规。

这些都是真正能跑在生产里的东西,虽然它们不是通用智能,但在一个领域里已经足够靠谱。

说到底:大家用的还是工作流,因为它便宜、稳定、能落地;大家说的是智能体,因为这个词好听、能讲故事、能吸引人。

真正的智能体正在路上,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普及,但在一些低风险、垂直的行业已经开始试点。

等到 AGI 来了,当然会更厉害,但不用等到那一天,我们就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专用型智能体进入生产。
市面上99%的智能体,都是工作流
作为一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人,我的建议是:别被概念带跑偏。看一个产品是不是智能体,不要听宣传怎么说,要看它是不是能真正自己适应环境、自己做决策。

如果它干的还是预设好的流程,那就是工作流,不丢人。但如果它能在不确定环境里稳稳跑起来,那才是真正的智能体。

专注工作流定制,可以加我详聊:qimugood

文章目录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请先 登录 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