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蝇馆子走红,「锅气」成为卖点,怎样看待这种现象?新一代的「吃货们」在追求什么?

qimuai 发布于 阅读:8 知乎热门问题回答


尽管最近关于预制菜的纷争持续引发热议,但 00 后小乐却并不关注。因为对于「吃」,这届「吃货」有自己清醒的认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小乐看来,「锅气」是他评判美食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只是简单对付一顿,方便面、外卖,甚至一个包子,都可以。」但如果「下馆子」,小乐更愿意去寻找一些有特色的本地「苍蝇馆子」,「并不是高档餐馆去不起,而是那些餐馆少了烟火气。」 当然,特殊情况下,小乐偶尔还是会去高档餐饮吃个「漂亮饭」,但相比之下,他认为,一些餐馆「华而不实」,「价格贵得离谱,吃的菜没什么特色。慢慢地,就越去越少了。」 实际上,喜欢去「苍蝇馆子」的,并不只有小乐。近年来,一种餐饮现象正在崛起,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正在走红,破旧环境中现炒中溢出的「锅气」,成为诱人的卖点。 这两极分化的餐饮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消费者复杂而矛盾的心理需求:既渴望标准化餐饮带来安全感,又向往烟火气传递的情感温度;既追求效率与便捷,又怀念传统烹饪的艺术。 在这种消费心理的拉扯中,一个看似荒诞却极具商业智慧的解决方案浮出水面。诸如,有网友戏言,西贝旁边,应该开一家名为「东贝」的「苍蝇馆子」。虽然有调侃之意,但在小乐看来,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消费者的真实反馈。 寻找「苍蝇馆子」的「吃货」 于诸多「吃货」而言,「苍蝇馆子」的烟火气,是不可抵挡的美食诱惑。 一线城市白领,月收入超 2 万的 90 后华姐是朋友眼中公认的「吃货」,热衷于美食「扫街」的她,所到之处,对美食地图如数家珍。 过去多年,因工作需要,华姐流连于高端餐饮,尤其是商贸中心的知名餐馆,「一方面是应酬需要,另一方面是,潜意识里,自己认为这些餐馆至少干净卫生,吃得放心。」 实际上,除应酬外,在亲友餐会,或者家庭外出就餐时,华姐也会优先选择这些高档餐馆,「尤其是在有孩子和老人的情况下,我们基本只会去看上去干净卫生的餐馆。」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少高端餐饮都宣传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对外宣传食材来自原产地,厨师技艺、服务,以及特色菜等,有米其林的水准。」 不过,在偶然一次打卡一家社区附近的「苍蝇馆子」后,华姐发现,「苍蝇馆子」有着独特的魅力。「看着各种食材在旺盛的炉火上热气腾腾的翻炒,瞬间觉得『人间值得’。」华姐笑言。 此后,在对高端餐饮祛魅和追求「平常烟火气」的消费理念驱使下,华姐开始跟着社交平台频繁打卡一些人气旺盛的「苍蝇馆子」,甚至在外出旅游时,她也会刻意去找一些当地社区附近的小餐馆,或者本地人推荐的一些并不知名的餐馆,「有些甚至不能称之为餐馆,就是一个小小的门脸,街边架几张小桌子,反而人气旺盛。」 在华姐看来,「这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另一种意义的消费升级。」她如是表示,「自己不愿再为企业宣传的标签所买单。出门吃饭,主打一个好吃、新鲜,有锅气。不好吃,再怎么强调高级感和情绪价值,都是虚的。」 图:社交平台推荐的各种「苍蝇馆子」来源:小红书 《听筒 Tech》截图 实际上,和小乐、华姐一样想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打卡各种「苍蝇馆子」,且讨论热烈,对「苍蝇馆子」的追捧,一时间也有目共睹。 缘何爆火? 「吃货们」对「苍蝇馆子」的追捧,让极具烟火气的餐饮有了更多的人气。 公开资料显示,「苍蝇馆子」指的是价格亲民、环境简朴,但以本地特色菜为卖点的路边饮食店,起源于四川方言,现已成为全国流行的市井美食代表‌,其核心特征包括经济实惠、家常风味和家庭式经营。 尽管名称隐含卫生问题,但如今,多数店铺已改善环境,并成为食客追捧的「美食宝藏地」。‌‌实际上,从早期散落在城郊的农家乐、民间菜馆,再到后来的院子餐饮、私房菜馆,都能看到「苍蝇馆子」的身影。 尤其是近年来,这些被消费者簇拥、曾经不起眼的「苍蝇馆子」,有些主做川菜,有的主打湘菜、赣菜和徽菜,不同的菜品派系,因口味地道、价格公道,在街头巷尾十分受人欢迎。 80 后胡哥的餐馆,开在湖南长沙某社区附近,便是一家典型的「苍蝇馆子」。 胡哥的小餐馆面积不大,明锅明灶,只有几张桌子,人多的时候,他会支几张桌子在店外,「店子开了十几年,生意一直不错。」 胡哥的餐馆以长沙本地菜为主,他最拿手的便是诸如辣椒炒肉、辣椒炒拆骨肉等本地特色菜,他笑言,就一道辣椒炒肉,他在周边便「打响了名号」,「很多都是回头客。」 尤其是近两年来,胡哥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自己的小餐馆来吃饭,「都是相互推荐来的,他们说更喜欢真正的』本地特色’。」 胡哥承认自己的小店近两年生意一直不错,「那些看到网上推荐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胡哥甚至在孩子的指导下,偶尔还会开一下直播,「人气还不错。」 在胡哥看来,「现在网络发达,对我们这样的小餐馆而言,也是多了一种宣传的方式。」 尤其是近日来,随着贾国龙和罗永浩关于「西贝预制菜」之争的事件发酵,兴起热度的「苍蝇馆子」,又开始以新的传播方式在社交平台走红。 《听筒 Tech》注意到,诸多「苍蝇馆子」在社交平台打卡,有的直播餐饮后厨和餐饮制作流程;有的则是店主现身,讲解餐饮生意。诸如,在抖音,一家川菜馆老板这样表示,「这两天看到一些网上的言论,只能说,自己能保证自家产品是百分百现炒。」 图:社交平台关于 「苍蝇馆子」的直播间 来源:抖音 《听筒 Tech》截图 而在餐饮业内人士金掌柜看来,眼下,餐饮行业健康化、新鲜化、且特色化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消费者,更加偏好带有「烟火气」食物,因此现做现卖、新鲜看得见,味道又极好的小馆子,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消费新宠。 同时,这种接地气感觉的小餐馆,是年轻人很好的「社交场所」,他们不仅自带着烟火氛围,还物美价廉,一顿饭下来,能很好地融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1738690352145228

作为常年泡在街头巷尾找吃的老饕,我真得替苍蝇馆子说句公道话——什么消费降级,纯粹瞎扯!上周在成都某家招牌都快散架的老川菜馆,亲眼看见涂着星空美甲的00后姑娘和挎爱马仕的90后小伙,挤在油光发亮的塑料凳上抢最后半份回锅肉,那场面比奢侈品店上新还热闹。

现在年轻人追锅气的劲头,简直比追爱豆还疯。带95后海归朋友探店那次,他盯着灶台里窜起的火苗眼睛发直:"米其林摆盘再漂亮也是冷冰冰的预制菜,这滋啦作响的爆炒才是舌尖上的ASMR!"说真的,高档餐厅那些精致料理像相亲照,苍蝇馆子的现炒热菜才是过日子的烟火气——当然也没必要踩一捧一,各有各的好。

有回在卤煮店撞见老板进货,案板上新鲜猪肠还冒着热气,血水在水泥地上洇出深色印子。旁边戴金链的大哥嘬着二锅头笑:"瞅见没?这才是米其林给不了的有机认证!"这话让我想起小红书上神评论:西贝是预制菜PPT,苍蝇馆子可是全程直播。

上周在商场看到魔幻一幕:人均三百的创意餐厅冷清得像图书馆,负一层炒粉摊子倒排起长队。脏辫姑娘举着手机拍铁锅:"老铁们看这火候!量子纠缠算啥?锅气才是真玄学!"灶台前老师傅颠勺的手腕一抖,油星子噼啪炸响,排队人群集体咽口水。

最逗是跟着美食博主搞"锅气测评",刚掏出仪器就被老板怼:"小年轻搞什么花活!"老头儿舀起明晃晃的猪油浇在我碗里,"三十年的老手艺,还比不上你那个会发光的铁疙瘩?"油花在汤面旋出金色涟漪,嗯,真正的美食玄学藏在老板油渍麻花的围裙里。

知乎热门回答

文章目录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