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华人女富豪刘伟红收购 25 家加拿大百货门店遭房东集体起诉?这个官司她能打赢吗?
加拿大华人亿万富豪刘伟红(Ruby Liu)收购百年百货 Hudson's Bay 的计划正遭遇残酷现实,全加六大顶级地产商集体向法院提交文件,指控她的商业计划「违背常识」,资金链脆弱、团队不足、运营方案脱离实际,甚至断言「第一家店未开业就会破产」。这场由房东发起的联名狙击,让刘伟红试图打造「Ruby Liu 百货帝国」的梦想濒临崩塌。 25 份租约,6 大地产品牌联手狙击,Cadillac Fairview 、 Oxford Properties 、 Ivanhoe Cambridge 、 KingSett Capital 、 Morguard 和 Primaris,这些掌控加拿大核心商圈的地产巨头,在 8 月 10 日向安省高等法院提交了联名文件,要求直接阻止刘伟红接手 Hudson's Bay 留下的 25 份黄金地段租约。他们用词尖锐,这份交易「毫无商业逻辑」,新租户的构想「完全脱离现实」。 Cadillac Fairview 高管罗里·麦克劳德在法庭文件中毫不留情「她的公司就是一个空壳,除了口头承诺没有任何财务保障。」文件揭露,刘伟红估算的启动资金存在巨大缺口,她计划用 1.2 亿加元维修 25 家老店破损的屋顶、电梯和空调系统,再拿 1.35 亿加元采购首批货品。但房东测算仅一家门店未来 10 年的维修成本就超 4310 万加元,总预算连基础翻新都不够。严峻的是,刘伟红甚至不清楚租约要求租户承担建筑外部维修,直到谈判中才被告知,而她的预算根本没包括这笔钱。 刘伟红向法院提交的计划显示,她将为 28 家门店招募 1800 名员工,但若按此计算,平均单店仅 64 人。麦克劳德以数十年零售经验断言「这连一家普通小百货的人手都不够,更别说全国连锁。」让房东质疑的是,刘伟红至今未组建专业零售团队,仅靠原有地产团队跨界操盘。 刘伟红宣称要在拿下租约后 180 天内开出至少 20 家新店,但 Cadillac Fairview 指出,即便成熟品牌也难实现这一速度。而她的转型构想更与租约条款直接冲突:她公开宣传要在门店引入机器人展、养老中心、教育机构和音乐演出,甚至计划在店内开超市。但房东强调,租约白纸黑字限定「仅允许经营传统百货」。Oxford 副总裁纳迪娅·科拉多透露,刘伟红在会议中批评其旗下商场美食广场「不够高端」,却未意识到该区域根本不在 Hudson's Bay 的租赁范围内。 为证明供应链能力,刘伟红向法庭提交了多家企业的「供货意向函」,但 KingSett Capital 揭露,这些文件仅说明厂商「有能力供货」,而非实际订单或合作承诺。零售顾问大卫·格雷此前就警告,Hudson's Bay 破产已严重损害供应商信任,新东家必然面临「现金提货」压力,这对现金流是致命考验。 这些租约附着史无前例的优惠条款,例如多伦多 Fairview Mall 的 15 万平方英尺空间年租金仅 130 万加元,不到市场价的零头。若刘伟红失败,店面再度空置,房东将损失数亿加元。Ivanhoe Cambridge 高管露比·保拉在文件中直言「失败概率极高,而重新开发的成本将远超容忍限度。」Oxford 更估算,仅卡尔加里一家门店的翻新成本就比刘伟红预算高出数百万。 因多数房东拒绝转让,Hudson's Bay 早在 7 月底向法院申请「强制接管租约」, 如今刘伟红必须在 8 月 13 日前回应房东指控,月底正式开庭。 而她的盟友 Hudson's Bay 自身也深陷清算泥潭,最大债权人 ReStore Capital 指控其「挥霍资金支付空置租金」,要求立即终止交易。 零售分析师布鲁斯·温德 6 月还肯定她「带来实体零售的兴奋感」,但得知其激进计划后改口「直接开 28 家店?这几乎等于自杀。」 目前唯一落实的仅有 3 家店,因为它们就在刘伟红自有的购物中心内。法院 6 月批准了这部分交易,但其余 25 家门店的未来,已被押注在月底的法庭裁决上。华人女富豪接盘 Hudson's Bay 遭围攻!六大房东联名反对,法庭文件曝致命短板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39349873666253023
作为在商业地产圈混了十年的老手,看到这个案子,我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哥们,那些唱衰华人资本出海的说法,这次真被打脸了,但刘伟红女士的操作实在让人捏把汗——简直像是开了个玩笑。
去年在多伦多溜达时,我就盯着Hudson's Bay那些黄金铺位空荡荡的,心里直叫屈。可一瞧她那1.2亿加元的维修预算,我当场就嘀咕:这数字是不是忘加个零?在温哥华翻新过一家3万尺老百货,光是换掉70年代的破电梯,就烧掉了800万加元。六大房东指控的4310万单店维修费,说实话,他们算给足面子了。
她的用人计划更离谱。1800人管28家店?我合作过的Nordstrom,一家5万尺的门店就要200多号人忙活。再配上那"跨界天团"——让地产团队搞零售,就像让厨子开飞机,再新鲜的食材也炖不出好汤。
最讽刺的是,六大房东的联名信反倒揭了加拿大商业地产的底。嘴上嚷嚷"违背常识",可他们死抱着那些老掉牙的租约不放。年租金130万加元租15万尺?这价在多伦多连个奶茶摊都租不来。问题出在哪?又想薅羊毛又怕羊跑路,结果把整盘棋下成了死局。
我见过最成功的转型,是把老百货改造成美食街加共享办公的融合体。但刘伟红硬要在老框架里塞机器人展和养老中心?这跟拿Windows98跑ChatGPT一个样儿——异想天开。供货意向函更搞笑,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随便翻的采购合同都比这像回事。
更头疼的是,这么精彩的案例,咋没人提资金链?但凡跑过零售的都知道,现金流比销售额金贵十倍。Hudson's Bay的教训还热乎着呢,供应商现在个个要现款现货,1.35亿采购预算估计连货架都填不满一半。
月底开庭,我倒要瞧瞧这位女富豪能不能变魔术。可凭我在加拿大打了十几年商业官司的经验,房东们连"第一家店没开就破产"这种狠话都写进文件时,法官早就没了同情心。毕竟在商业江湖里,最贵的学费往往不是赔钱,而是为自己的傲慢买单。
文章标题:如何看待华人女富豪刘伟红收购 25 家加拿大百货门店遭房东集体起诉?这个官司她能打赢吗?
文章链接:https://qimuai.cn/?post=140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