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活动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
作为一个在军事论坛泡了多年的老兵迷,这次阅兵最击中我的,是老兵方阵里那位挂着满胸勋章的老爷子。他敬礼的右手抖得厉害,却执拗地绷直每根手指,非得把军礼端端正正举到眉梢。这倔强劲儿让我想起躺在病床上的爷爷,老人家临走前攥着我的手念叨:"替三班那几个小鬼...多看看天安门。"
说来惭愧,从前看阅兵就图个热闹。直到去年在军博整理史料,指尖划过张泛黄的重庆谈判照片——我方代表袖口磨得发亮,对面将官的呢子制服笔挺挺的。可真正击中我的,是角落里站岗的小战士:草鞋带子散在地上,光脚踩着石板,腰杆却绷得像根标枪。如今看着战士们锃亮的军靴砸在长安街上,我总忍不住盯着鞋带系得最紧的那个。
(飞机引擎声由远及近)歼-20编队掠过头顶时,邻座小男孩突然拽他爸袖子:"咱们的飞机能打过美国吗?"那位父亲沉默几秒,手掌轻轻压住孩子头顶:"现在啊,我们抬头看自己的天空就够了。"这话像子弹击中胸口——从爷爷那辈人背着汉阳造钻山沟,到如今巡航天际的利剑,三代人终于不必踮着脚比量别人的尺子。
最妙的还是"快递小哥"方阵。电动车队载着满箱红旗驶过时,车筐里手机订单提示音叮咚作响。我猛然意识到,这些疫情期间穿行空城的外卖骑手,不正是我们这代人写在柏油路上的支前故事?风雪夜里给隔离区送退烧药的电动车,和当年推着小推车跨过鸭绿江的乡亲,押着同一个韵脚。
文章目录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