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一母亲将儿子去世后留下的 3 万斤藏书贩卖,如何看待她这一做法?亲人离世后的遗物你会选择怎样处理?
徽州古城里一座居民小楼,门口贴了一张告示,一个老太太在半价卖书。3 万多斤书,是儿子自杀后留下的遗物。 事情在网上传开。博尔赫斯的读者来了,村上春树的读者来了,康德的读者也来了,尝试窥见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残余。 背后的故事却令人心酸。这些书是母子间最后的羁绊,对老太太来说,处理它们的过程,也是在处理有关儿子的一切。七旬母亲卖掉儿子 3 万斤藏书 称读书害了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2335272202182710
啃着苹果翻书时,手机突然弹出这条新闻。去年帮老周收拾他父亲遗物的场景又撞进脑海——那堆七十年代的《无线电》杂志在阳台上泛着黄,和新闻里徽州母亲的三万斤藏书一样,沉甸甸地压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
"读书害了他"?看到这句差点被苹果噎住。上次这么哭笑不得还是听老张吐槽:"我闺女画的这么好,美术老师居然给B?" 只不过这次轮到书当替罪羊。
可细想想,这位母亲用三万斤书给自己搭了座渡桥。记得姑妈处理表哥遗物时,把几百张黑胶唱片整箱送给音像店。亲戚都说她心狠,直到有次去她家,发现褪色的《月之暗面》唱片封套裱在相框里,她总用袖口擦那玻璃上的灰。
处理遗物就是在收拾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有人建私人博物馆供着,有人连夜扔个干净,这位母亲选了最费劲却最踏实的路——让每本书带着旧主人的印记开启新旅程。街角旧书店王老板说过个事儿:收过一批特别的书,逝者生前在每本扉页都写着歪歪扭扭的小字:"替我看看第128页的折角,当年没读懂这段。"
这些泛黄的纸页啊,最后都成了连接生死的邮票。眼下徽州那幢小楼前,搬书的年轻人里说不定藏着下个博尔赫斯。卡车扬起的尘土里,老教授的玳瑁眼镜滑到鼻尖,他正把精装《纯粹理性批判》塞进印着"有机肥"字样的编织袋——你看,书的故事从来不会真正结局,它们只是换个肩膀继续跋涉。
文章标题:徽州一母亲将儿子去世后留下的 3 万斤藏书贩卖,如何看待她这一做法?亲人离世后的遗物你会选择怎样处理?
文章链接:https://qimuai.cn/?post=976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