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新教材,「a*b=c」写成「b*a=c」是错误的,新教材教的知识点是不是严重影响数学思维形成?

qimuai 发布于 阅读:14 知乎热门问题回答


如图,323=96 是错误答案,一定要 332=96 才是正确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0924288166171010

我必须说,那些声称"乘法交换律无关紧要"的观点实在站不住脚。这还真不是小题大做,当年我在培训机构任教时就遇到过典型案例——有个六年级的孩子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为什么3×4和4×3在应用题里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场景,结果学到分数应用题时频频出错。

这个问题需要从数学思维和教学逻辑两个层面来剖析。记得大学线性代数教授说过一句看似玩笑的话:"你们以为a×b等于b×a?等学到矩阵乘法就知道厉害了。"这话我当初只当是教授的幽默,现在想来却暗藏深意。

新教材坚持区分乘数顺序,背后确实有其深意。首当其冲的是现实情境的对应关系:"3个32"和"32个3"代表着不同的操作过程(比如32个小组每组3人 vs 3个小组每组32人)。更关键的是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等到接触向量内积、矩阵运算这些不满足交换律的内容时,学生才不会措手不及。最后是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这就像我们当程序员时,int p和p int完全是两回事,可没少因此吃过苦头。

去年辅导亲戚家孩子时就发现,那些从小被灌输"结果相同就好"的学生,学到函数复合运算时往往会把f(g(x))写成g(f(x)),还理直气壮地说"最终结果不都一样吗"。这种看似细微的理解偏差,往往要到考试时才会暴露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教材编写组若能增加些生活化的案例,比如用"每斤3元的苹果买32斤"和"32个篮子里各放3个苹果"的对比图,家长们也不至于在家长群里争论不休。数学本质上是一门讲究逻辑的语言,而语言最怕的,莫过于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真正读懂数学语言的人,才懂得什么叫做严谨的浪漫。

知乎热门回答

文章目录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