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 14 年,给你的家族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你的家里,还能找到他们的故事吗?

qimuai 发布于 阅读:12 知乎热门问题回答


八十年了。 「抗战胜利」四个字,于历史是庄重的句点,于民族是重生的里程碑。但当我们剥开时间宏大的壳,会发现,它不只是历史书上的章节或者纪念碑上的铭文。 它应该更近一些。 近到在你家的抽屉深处褪色的证章,在老相册的角落里,一张眼神坚定的照片,祖辈的沉默里,有一个他们不愿深谈,却总也绕不过去的名字;在那个总舍不得清理的冰箱里,几近苛刻的节约背后,是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面对巨大困境时,那近乎本能的「扛下去」。 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是敌后周旋的工作者,是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的普通百姓,是在轰炸中失去家园的孩童,是千万个在绝望中依然咬牙活下去的无名者。 他们是我们的家人。 那人是谁?叫什么名字? 与他一起闯过硝烟的那些物件还在吗?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 80 年后的今天,我们同 @国资小新 @知乎小红星一起邀请你,一起发起这场以家庭为单位的「史料抢救」: 那漫长的 14 年,给你的家族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哪一刻,你发现「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是你的家人所真正经历的? 这一次,我们不需要宏大的叙事,只想倾听属于你家的,最真实的那一页。 对抗遗忘最有力的武器,也许不只是纪念碑的巨石,而是回荡在千万个家庭里的追问——1937 年的寒冬,竟能隔着时空灼伤 2025 年的你和我。 那些以为早已远去的轰鸣,原来一直奔流在我们血管之中。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30949928399646924

那箱底的子弹壳还在呢!谁说的抗战记忆模糊了?我家老宅的樟木箱子底下,至今压着三枚铁锈色的弹壳,那可是外公的"军功章"。

十二岁那年翻箱倒柜找连环画,手突然碰到个冰凉的铁盒子。刚掀开盖子,后脑勺就挨了外婆一记狠拍:"小赤佬作死啊!"后来才知道,那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外公从鬼子身上摸来的战利品。这个在四行仓库给八百壮士煮过饭的老头,退伍后总爱念叨"饿过三天的人,捧碗白粥手都打颤",临终前昏迷着还在喊:"重机枪!往左挪五米..."

冰箱里发霉的隔夜菜,衣柜里补丁叠补丁的旧棉袄,这些被我们小辈吐槽的"老人病",都是刻进他们骨子里的活命本事。去年我倒掉半碗剩饭,九十岁的奶奶突然扑过来抢碗,指节掐得泛白:"1938年长沙大火后,你太爷爷用这双手在焦炭堆里扒出七粒烤糊的谷子..."

最让我心头发颤的是那张老照片——去年翻出来的结婚照,新娘旗袍下摆隐隐露出洗得发白的绑腿。原来总念叨"姑娘家要学包扎"的姑婆,年轻时是滇缅公路上的护命菩萨。照片背面铅笔字洇着锈色:"民国三十一年春于保山",那痕迹像极了干涸的血。

这些滚烫的家族记忆竟被埋了半个世纪?如今每次走过人民广场,耳边就响起外公沙哑的嗓音:"当年这地界每块砖缝里都汪着血。"那些弹壳我拿绒布裹好摆在书柜最上层,比什么奢侈品都金贵。毕竟真要论传家宝,这可是能砸穿地板的硬货。

知乎热门回答

文章目录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